新闻中心
首页 >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 > 详细内容
文字简介: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与黄埔区长洲隔江相望,总面积60公顷,东接新洲,南望仑头,西连琶洲。现户籍人口3580人,总户数1177户。2009年,广州市海珠区政府正式启动了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工程,按照“村港一体”的宗旨,对黄埔古港古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集中展示黄埔村的历史文化特色。2011年,该景区被评为“海珠十大新名片”。
黄埔村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并修有北帝庙等宫庙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黄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立江、浙、粤、闽四大海关,次年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即粤海关的检查站),征收关税。并明文规定“凡载洋货入口外国商船,不得沿江湾泊,必须下锚黄埔,并不得在别地秘密将商品销买”。1757年,清政府独留粤海关“一口通商”,据统计,1758-1838年的80年间就有5107艘外国船只在这里停泊,黄埔古港实际为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据统计,当时清政府接近一半的全国外贸出口总值是通过黄埔古港实现的。沧海桑田,黄埔古港因河道淤塞已不适合大型商船停泊,但黄埔二字早已闻名于界,如今广州有黄浦区、黄埔港、黄埔军校、黄埔大道,这些 “黄埔”其实都源自海珠区黄埔村。
黄埔村因港口经济兴盛一时,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建筑,这些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砖雕、木雕、灰塑、镬耳屋及青石板路亦随处可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录入文物线索46处,其中市级以上文物建筑27处,包括古祠堂12座,家塾3处、庙宇2处、园林建筑1处、古民居8处、黄埔古港遗址1处、冯氏祖墓1处。
黄埔村不仅是黄埔古港遗址所在地,还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典型侨乡,黄埔村重视传统教育以及较早接触外来文化使其形成了有别与其他地方的人才成长环境,成为涌现不少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的沃土。如身兼三国公使的胡璇泽、追回庚子赔款的梁诚、铁路专家胡栋朝、广州十三行行商梁经国。赫赫威名,工农兵学商,行行有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形成了奇特的“黄埔村现象”。黄埔村孕育的独特历史文化及走出的名人在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埔村的风俗也是历史悠久而形式多样。北帝诞、洪圣诞的飘色以及唱大戏和阿公饭,还有舞龙舞狮、上匾赛龙舟,每到这些时候,村民都会呼朋唤亲,扶老携幼,这一幕幕充满温情的热闹景象反映出岭南水乡独特的人文风情,也年复一年地传承和维系着一代代村民的精神寄托。
黄埔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重视。2009年启动的黄埔古村保护项目按照“村港一体”的宗旨,以“民意优先、文化优先”为原则,对古村保护方案进行充分论证,设计出一条长约3公里的旅游观光线路,将村内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祠堂和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黄埔古村风貌景区,以突出黄埔村的历史文化底蕴。该项目通过市政工程、立面整饰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古建筑修缮工程和水利河道工程五大部分对古港古村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黄埔古村改造项目共加固和整饰居民房屋230套、约12万平方米;铺设三线下地、市政供水管线共计3000米,道路铺装麻石路面共计20000多平方米;完成北帝庙、黄埔公园2个公园的改造、10余处绿化小景的修建和7个水体的整治;完成了9栋古建筑的修缮,另有4栋古建筑正在修缮当中;水系连通、堤岸整治、码头、桥梁及水闸泵站建设等也已接近尾声。
历经时代风雨洗礼的黄埔村曾经久久地凝视着羊城的沧海桑田,以为只能独隅于城郊一角,但历史总是眷恋着黄埔村,一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黄埔古港旁边,悄然崛起了一组建筑群——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这里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使各国商人再次聚集在琶洲岛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国际贸易盛会在黄埔古港一带找到了交汇点。如今,在广州市海珠区委、区政府和众多专家的“妙手回春”下,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母亲重新焕发了昔日的青春和活力。超过18.6公顷的古村景区规划面积,精心设计的长度达3公里,全部使用麻石铺设,将散落于村内的古建筑、古祠堂和沿途黄埔公园、10余处绿化美景和7大水体完美串联起来的旅游观光线路如今已清晰地呈现于世人眼前。未来的黄埔古村将摒弃景区过度城市化现象,引进岭南民间工艺,让黄埔古村成为岭南文化的集聚地、体验地和展示地,为游客提供“体验”式的旅游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埔村必会重拾的她昔日的魅力与辉煌。